武汉大学ACS Catalysis:掺杂B的Cu对电子结构的调制促进电催化硝酸还原制氨
时间:2024-12-28 作者:超级管理员
近日,来自武汉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国际期刊《ACS Catalysis》发表题为《Electronic Structure Modulated by B‑Doped Cu Promotes Electrocatalytic Nitrate Reduction for Ammonia Production》的研究文章,在电催化还原硝酸盐(eNIRR)催化剂制备方面取得进展。
氨(NH3)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化学物质,在农业、工业、清洁产品、生物有机体和制药工业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。氨由于其高能量密度(4.3 kW h kg−1)的特性已成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。现在广泛使用的哈伯-博施法能耗巨大且会排放大量CO2,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。因此在过去的几年里,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探索清洁、高效、低能耗的绿色氨合成过程。然而包括电催化、光催化、酶催化和生物催化等在内的多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。此外,伴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,硝酸盐(NO3−)所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。因此,电催化还原硝酸盐(eNIRR)将其转化为氨成正在为一种有前景的低碳制氨策略。然而,eNIRR是一个八电子反应过程(NO3− + 9H+ + 8e−→NH3 + 3H2O),导致氨产率和FE含量较低。同时eNIRR也会受到受到氢析出反应的竞争影响,需要寻找合适的阴极催化剂来促进反应进行。
目前用于eNIRR的阴极大多为贵金属和过渡金属催化剂,能有效激活NO3−,促进NO3−向NH3的转化。遗憾的是,贵金属价格昂贵,即使催化效果很好,也不适合大规模使用。而在过渡金属中,铜(Cu)被认为是合适的选择,然而其激氢激活和稳定性存在不足。为此,研究者们尝试通过掺入硼(B)等元素来改善催化活性,提高氨的产率和法拉第效率。
在本文中,研究团队采用ZnO作为掺杂剂,以closо-[B12H12]2–作为弱还原剂和硼源,通过高温煅烧制备出了BDCu催化剂。在高温煅烧过程中,Cu2+被还原为Cu0,ZnO会完全挥发,在此过程中同时电子会从Cu0中转移到硼(B)上,随后形成具有高度催化活性的Cuδ+,这是由于硼的电子缺乏。掺硼后,BDCu的氨产率变为25741.51 μg h–1 mgcat–1,较未掺硼时提高了两倍,同时在10个循环测试中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。此外,eNIRR中NO3–转化为NH3的过程通过原位DEMS和FT-IR进行了验证。最后,密度泛函理论(DFT)计算表明,硼掺杂改变了BDCu中铜的d带活性中心,使得在BDCu表面生成氢离子(*H)变得更加容易,从而为NO3–转化为NH3的过程提供更多的*H。此外,BDCu也降低了生成*NO → *N的速率限制步骤所需的能量屏障,使反应更加顺利。该研究为过渡金属改性在eNIRR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。
图1:催化剂的制备流程及结构表征图像
图2:BDCu催化剂的电催化硝酸盐还原反应性能相关指数
原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21/acscatal.4c05954